即使人类的童年无休无止,一个人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即使在童年里,也不是每一天都能过成狂欢节,每一次都能成为灯光下的焦点。不苛求永远,我们只希望此时此刻的孩子能够在梦想中恣意地快乐着。
一开始,作者就利用对立的图文关系制造反讽的效果:上学前的奥莉薇兴致勃勃地给两个小弟弟做早餐,“她帮了妈妈好大一个忙。”画面上却是狼藉一片的厨房和若无其事走出去的主人公。孩子们以游戏般的激情来参与成年人的家务,最后留下的那个烂摊子谁来收拾呢?“妈妈!”似乎能听到孩子在门后得意的窃笑。故事也在此时向我们正式宣告了它滑稽的气质。
接着,在奥莉薇的卧室里,墙上贴的是被誉为“世界第一夫人”的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拥有女性少有的独立、冷静与豁达)的照片。照片的纪实风格与故事的虚构性相交,衬出天真底子上的某种郑重与执着——我们对奥莉薇的自我写照已了然于心,接下来的校服改良就完全在意料之中。哪个孩子能忍受这炭灰般无趣的生活?鲜红的蝴蝶结、头盔、背包和条纹衫一下子就调和了灰黑的底色,在必要的规矩之内生出盎然的意趣,带着主人公在滑轮车上飞驰而去。吃饭、穿衣、去上学……这些看似啰啰唆唆的铺垫都是为了成就之后的舞台和灯光。
是的,面对观众,奥莉薇从来都容光焕发,但你要看到,给孩子一次讲述的机会,让教室变成舞台,那可是成人仁慈的创造。孩子随即的创造便不再拘泥于黑底子上的点点缀缀,而是哗地一下抖出一顶鲑鱼红的大帐篷,顶上旗帜般飘扬的“马戏团”这个词和意象带着往昔的喧闹与昂扬,让故事一下子恣意、磅礴起来。要让自己在故事里绽放,就得先让别人凋谢。嗯,让他们都得中耳炎去好了。然后是古希腊戏剧中的“机械降神”法——天降英雄,以此达成简单而圆满的叙事,却丝毫不显露此种模式的僵硬与尴尬,因为降落的是一头小猪,故事怎能不俏皮起来?
调皮的小猪查尔斯写信告诉爸爸妈妈他和两位表哥在卢森堡公园一起玩的状况,可是,事实上,信里的乖宝宝在公园里闹翻了天……。
一进入卢森堡公园就看到一个好大的池塘,这个池塘立刻轻易地掳获了查尔斯和表哥们的心。
在游泳池充分释放活力后,他们又跑到草地上滚来滚去。
接着,他们乘着气球飞到皇宫的上空兴奋地和人打招呼,一会儿却掉落在桌上弄乱扑克牌。
好玩的是当他们骑着小马绕着旋转木马飞奔时,一直不懂为什么马的主人一边大叫“钱呢?”一边拼命追赶他们。
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知道来到了一个好玩得不得了的地方,见识到许多新奇的事物。
他们在这里彻底地宣泄着快乐,更结交了可以在落叶中又翻又滚、又叫又笑的朋友,真是棒极了!
全书将小孩子生活里的冒险和想象力充分结合,在跳动的空间中隐藏许多小细节,孩子和爸爸妈妈共读的时候,一定会置身于一座充满无穷乐趣的游乐园。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火中以音乐抚慰人心的故事。
男人都去参战了,陷入围城困境的妇孺老少,食物不足,缺水缺电,度日如年。星期三救济车的出现,成为人们唯一相聚交谈的场合,点燃了他们心中微亮的希望。
述说这故事的小女孩儿不满大人之间的战争,她无时无刻不愤怒,但也只能苦中作乐,自我调节。她和其他孩子有时在走廊上奔跑、吵闹,捉弄不甚合群的邻居大提琴家欧先生。从父亲口中,她知道,他曾有过辉煌的往昔,身边拥有一把“最好的大提琴”。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做得出来。
我们知道,有一类儿童文学作品一开始时,故事中的主角需要逐渐认识——现实中孩子也往往对成人有某种误会,随着了解的加深才逐渐化解。正如这篇故事里最初小女孩儿认为欧先生孤傲、不合群。然而,当配给卡车惨遭炸毁,人们陷入集体性伤痛时,欧先生挺身而出,在星期三的下午出现在广场上,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音乐,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小女孩儿渐渐对欧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欧先生以自己的平静和勇气安抚了战争中的人们。大提琴家演奏巴赫的音乐时,充满力量的音乐,沉稳有力的节拍使得困顿的人们不再那么愤怒,不再那么害怕。他在炮弹的威胁中,依然公开演奏,展现了勇气、才艺和骄傲;同时,也使自己的音乐演奏生涯再创高峰。在大提琴毁于炮火后,他又取出口琴,继续演奏,显示出在战乱中为众人挺身而出的气度。欧先生专注陶醉的模样,举手投足挥洒自如的气质,加上大提琴家优雅的外型,大提琴丰姿绰约的曲线,形成了人琴合一的感人画面。
作者借故事中小女孩儿的叙述,以诗意的文字刻画出遭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许部分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些,如“这琴声就像救济车带给我们的东西一样,能支撑我们活下去。”但想必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此外,绘者也功不可没。他细心揣摩作者极欲传达的内涵,以柔和明亮色调的水彩插画,成功地捕捉了围城中人们的起伏情绪和生活的细节。
《大家来听音乐会》这本图画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艳丽温暖的色彩,勾勒出各种乐器特别的造型,加上简练的文字、清楚的形容,这些乐器的形象更深刻地印在孩子心中。不过,这绝对不只是一本乐器图鉴,作者很幽默地以每一位演奏者特别的造型、体态及服装,和他所演奏的乐器在造型上相互配合呼应,一方面增加趣味,一方面加深印象,例如:圆号由矮矮胖胖的绅士演奏,大提琴的演奏者穿着条纹装,身上一条一条的花纹,与琴弦呼应着。拉小提琴的是一位穿礼服的酷哥,看看他浪漫的金发,似乎暗示着琴声的委婉多情。
以语言文字来形容造型与色彩是很难的,以语言文字来形容声音更难,但是在这本图画书里,文字作者对声音的形容却十分巧妙、传神,比如小提琴的声音是“又细又高,好像飘在空中的细丝带”。单簧管的声音是“好像你闭着嘴巴哼歌那样”。低音管“是个爱跳舞的小丑,常常发出顽皮的低音”,怪不得画家让一位鼻尖红红、头顶秃秃的,还结了一个大花领带的人来吹奏着。
除了安排几只动作调皮的猫、狗和老鼠串场,让气氛更加活泼外,整本书的文字,和背景紧密呼应,排列得非常有律动感,是一本图画和文字都深具音乐味、而且处处隐藏着调皮趣味的图画书。
和孩子一起看完这本书之后,找个机会带他到乐器行走走吧!当然,能够带他参加音乐会就更理想了。
在现代幼儿教育观念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越来越趋向于多元文化的范畴,即重视儿童对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共同传承。但外来文化更形象,像米老鼠的可爱,小熊维尼的天真;外来节日更多地需要孩子的参与:圣诞老爷爷会带来好多礼物,万圣节会有好吃的糖果。而中国的节日除了春节能让孩子的感受更为直接外,其他的节日孩子的参与度相对很低,这就使得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单薄。我们注重的文化传承像背背《三字经》、《百家姓》,念念古诗词也更多地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让儿童更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在文化传承形式上让孩子更易于接受,是我们策划本套丛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一种尝试。
策划理念:本套丛书选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视角,旨在通过孩子的手工操作,在令孩子愉快的画、剪、贴及轻松的阅读当中,让孩子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的魅力,在游戏当中让孩子记住我们的节日内涵和节日习俗。传统节日属于文化范畴,而孩子的手工操作属于教育范畴,我们选取了两个视角的结合,以完成文化传承形式的初步探求。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海洋中,短短的几本小书虽然势单力薄,但想就此形成小石,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形成千层激浪的效果。
我终于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也真的是“好起来”了。可是,我的妈妈却变得那么苍老!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我知道,今生今世,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命运还会把我抛向何方,妈妈都会永远与我同在。她将永远默默地站在我的背后,站在我的生命和灵魂最醒目的地方,时时刻刻注视着我,期待着我,并且以她的善良、勤劳和刚强,使我的生命透出对我的全部热情、力量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