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有什么比和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好朋友一起游戏更令人快乐的呢?在《好朋友》这《好朋友》中要和小读者分享友谊的快乐,并在欢乐中阐释友谊的真谛。赫姆·海恩以他深具感染力的童心幽默和温暖亮丽的水彩,创造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友谊世界,每一个画面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让读者不禁莞尔,陶醉在书中的欢乐气氛里。描绘好朋友的无忧世界书中的三个主人翁认为“好朋友是永不分离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一起骑脚踏车兜风、一起捉迷藏、一起假扮成海盗破浪冒险……只要他们三个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兴致勃勃、趣味盎然。
海恩更以他富有童趣的彩笔,绘出超乎文字的缤纷想象。封面便是一幅前所未有的“三人骑脚踏车”特技展示,由拥有漂亮羽毛的公鸡来掌握方向,小老鼠和小猪则各自负责一边的踏板。脚踏车乘风而驰,公鸡露出坚定的面容,稳住车把;小老鼠指着前方,像在告诉他的伙伴什么有趣的事;而小猪转过头来,给读者一个灿烂的笑容。这样可爱的三个主角,搭配轻松、愉快又明朗的画面,怎能不令小读者们着迷呢?图画细节动感十足海恩的赤子童心还表现在许多的小细节里。
编辑推荐
这是本充满温暖、充满创造力的书,围绕一条小小的毯子,围绕约瑟一家的生活,还有约瑟家地下老鼠一家的生活讲述的给人无限温暖、无限想象的故事。
爷爷一定有办法,多么肯定的说法,这不仅是约瑟对爷爷的信任,更包含着彼此间深深地爱。霖最喜欢看地底下那忙碌的一家子,每每我给她读图画上面的内容时,霖却聚精会神地看着下面,而当我故意让霖猜爷爷这次又帮约瑟将旧衣服变成什么时,霖都会大笑着指着小老鼠创造出的奇迹,而我则只能无奈又开心地刮刮她的小鼻子,不住地叫她“小坏蛋”!
图画结束了,霖还在津津乐道那可爱的老鼠,似乎完全忘记了故事的主人公,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孩子在读这本书时都格外关注图画下方那不起眼的老鼠一家,也不知这本书霖是否真的听懂了包围着约瑟一家的浓浓的爱,但我知道小老鼠一家创造出的奇迹的确带给了霖阅读的快乐,更准确地说这本书霖的关注点始终都是那平凡到不起眼的老鼠一家,对霖而言,书名如果是《老鼠一定有办法》,她一定会笑的更加夸张,哈哈哈!。
这是一段寻找爱的旅程。
故事从封面已经开始,小熊孤苦伶仃的眼神让人爱怜,想要爱而不得的表情让人同情。而翻开扉页,又是热烈的橘黄色和橘红色搭配,暗示出小熊对爱的热烈渴望。
小熊吉米的妈妈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在留给他一顶帽子后,也离家远走。成为孤儿的吉米,戴上爸爸的帽子,开始寻找爱。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只是简单描述了吉米的遭遇,但简洁的文字却精准地刻画出吉米的心情,“他忽然觉得心里空空的,仿佛破了一个大洞”,那种失落、寂寥、空空荡荡,只有身处当中的人才能体会。读者如果有失去亲人的经历,相信会被这句话拨动心弦。
吉米为老土拨鼠吓走了老鹰后,就和土拨鼠——小奶奶相依为命。小奶奶为他烹调食物、扇风、洗脚、说故事,让吉米体会到了爱的阳光。所以,当小奶奶死的时候,吉米难过得什么也吃不下。
后来,来了一只小兔子——小可爱,吉米仔细照顾小可爱,就如同小奶奶照顾他一样。可是,当小可爱遇见一只母兔子后,他离开了……
冬眠醒来后的吉米,决定带上帽子,再度出发。有一天,他救了一大群小动物。有了这些“小朋友”的陪伴,他不再感觉心中有个大洞。
故事不算新颖,甚至可以根据这个故事铺陈出一部长篇小说。但它给所有大读者和小读者一个启示:爱,要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寻找。就像小熊吉米一样,他先得到了土拨鼠小奶奶的照顾,感觉到了被爱,才逐步具备了爱的能力,去照顾小兔子,拯救其他的小动物,所以只有被别人爱的经验,才有爱别人的能力。就生命的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孤独个体,唯有爱能使个体相互联结、相互温暖。
“爱”,对小朋友是一个抽象的字眼,而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向孩子传达爱的观念,教会孩子们去爱。
爱是可以教的,当孩子生活在爱的怀抱中时。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因为爱像个水桶,只有先将水注满,才能倾倒出来。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出,如果孩子的父母从感情上关心孩子,那么孩子往往容易具有友善、宽容和同情的美德,相反,那些感觉被父母轻视和排斥的孩子,通常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这个故事中的吉米,虽然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爱,但在寻找爱的旅程中却感受到了别人的爱。
爱是可以教的,当大人的教育方法得当时。大人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通过游戏、讨论、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界定爱的行为。例如,让孩子了解,爱是关怀、爱是分享、爱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从身边的一事一物关注起,让孩子爱的感官更加敏锐,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爱的能力。
爱是可以教的,当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像《我想要爱》的故事时。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在夜晚柔和的灯光下,一起阅读这样的故事,一起感受童话的美妙,一起思考爱的真谛,我想,此时亲子之间传递的柔柔暧意,一定会和故事中浓浓的爱意汇成一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6年4月,我在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举办“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时,首次听到了《我想要爱》这个故事,那是由杭州长寿桥小学的娄屹兰老师执教的一节图画书阅读课,会场洋溢着爱意和诗意,给我也留下了深刻印象。若干年后,那些听了这节课的教师和学生们,还记得这节别致的“爱的教育”课吗?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在中国,这是家喻户晓的动画台词。
巴巴爸爸的形象是由法国漫画家德鲁斯泰勒和他的妻子安娜特缇森所创作。“巴巴爸爸经典系列”的第一本《巴巴爸爸的诞生》出版于1970年,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并在同年的博洛尼亚书展上受到广泛好评。此后,巴巴爸爸很快风靡整个欧洲。1975年,联邦德国将巴巴爸爸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并于1981年在美国首播。很快,40多个国家的观众就从电视机里结识了巴巴爸爸一家。
巴巴爸爸以他的独创性和幽默感,为世界的大孩子和小孩子提供了快乐。巴巴爸爸一家的和睦、温馨、相亲相爱,永远温暖着全世界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