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
暂无内容列表
本故事是关于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有小毯子陪着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稳,也不会整天都黏着妈妈和爸爸。但是,他慢慢长大,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由于阿文太小而毯子太大,有一本书里还夸张地画了这个故事对比造型。阿文的妈妈爸爸觉得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既不让阿文过分地依赖小毯子,又不能让阿文感觉失去了小毯子,怎么办呢?终于,妈妈爸爸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块给阿文做了一块手绢,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家里有个像阿文一样的宝宝是妈妈爸爸很高兴也头疼的事情,因为,“阿文宝宝”有固定的生活习惯,只要每天都让他拿着自己喜欢的毯子或者杯子,他就会安心地吃饭与游戏,不会吵闹到妈妈爸爸;但是,如果他喜欢的东西,甚至是“迷恋”的东西不见了,被拿开了,那么他就会大哭大闹,直到重新得到“迷恋”的东西,否则就不能适应变化。那么面对“阿文宝宝”,妈妈爸爸怎么做才好呢?
每个孩子都有一件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那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更是亲密的“朋友”。
该书的作者美国的凯文.汉克斯,以创作温暖、生动、幽默的儿童图画故事书著名。他的作品总是能反映出对真实的小孩世界的了解。所以与孩子一同阅读《阿文的小毯子》一定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喜悦。因为对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凯文总能了解到他们最深处的心声。
一个叫阿文的小老鼠很喜欢他的小毯子,从小到大从不离身,邻居的阿婶和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最后,还是妈妈想出了好办法: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条一条的小手帕。现在,阿文每天都会带着他的小手帕,再也没有人说什么了。
阿文的小毯子,"小树苗"的小拖鞋 (bljxy893 ·2007年07月 )——和“小树苗”一起读《阿文的小毯子》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天气阴而闷热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在轮流给小树苗读《阿文有张小毯子》。可能是我们给他读的书多的缘故吧,不用我们告诉他,他都能第一时间从封面上把主角“阿文”找到,并且在阅读时目光紧紧跟随。
给儿子读这本书,我和老公都十分愿意去做。因为我们遇到了和“阿文”的爸爸妈妈同样的问题——孩子无比依恋一样东西。
[阿文]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
【小树苗】
小树苗有一双黄色的小拖鞋。三年前他有一次去表哥家玩,看到表哥有双穿过的小拖鞋他十分喜欢就“死皮赖脸”地要来了。三年前拖鞋穿在脚上,真的是“拖”的,那么长,那么大,像卖火柴小女孩穿的拖鞋。爸爸妈妈总担心小树苗会摔交,一天到晚在他耳边提醒:“走路要小心哦”。不过还好,小树苗走得慢,摔的次数少。如今拖鞋刚刚合脚,但是拖鞋已经显得很旧了。拖鞋上作为装饰用的两只小狗已经连脑袋都没有了,只留下了身子了。可是小树苗非常喜欢它,比三年前更喜欢。
[阿文]
虽然小毯子还有一些怪味道,但是,阿文一点儿也不在乎。每天带着它,披着它,拖着它……每天吸着它,抱着它,扭着它……
【小树苗】
小拖鞋虽然一年比一年旧了,旁边的搭扣上个月也已经断了。小树苗还是要让奶奶把搭扣重新修好,他要穿那双拖鞋。三年来他都要从春天穿到秋天。不管是在平地上、公园里、卧室里,他都穿着它。这可辛苦了妈妈,她得时不时地擦地板。无论去哪儿他都要穿着它,就连和其他小朋友比赛跑步的时候,他都不愿意换球鞋,吃力地“拖”着鞋子,去辛苦地争取最后一名。
[阿文的爸爸妈妈]
妈妈说:“小毯子好脏。”
爸爸说:“小毯子又破又旧,丢掉算了。”
阿文不肯,他说:“小毯子很好啊!”
【小树苗的爸爸妈妈】
妈妈说:“拖鞋太短了,会搁脚的。”
爸爸说:“拖鞋太旧了,塑料都硬了,不要再穿了。”
小树苗不肯,他说:“我喜欢我的小拖鞋呀,它是我的好朋友呀。”
[阿文的爸爸妈妈采取的办法]
①讲“毛毯小精灵”的故事
②把毯子泡在酸醋里
③妈妈把小毯子剪成一块、一块的,再用缝纫机把它们的四个边儿车起来,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许多条小手绢儿。
【小树苗的爸爸妈妈】
①把拖鞋藏起来(小树苗不见了拖鞋,拼命哭)
②爸爸给小树苗买来“米奇”拖鞋,每年买一双(小树苗一双都没有穿过,爸爸买来的拖鞋只能当摆设了,妈妈打算送人)
③爸爸妈妈想方设法带小树苗去饭店吃饭,饭店里都规定“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爸爸妈妈就可以对小树苗说:“穿拖鞋是不能到饭店里去吃饭的,会饿肚子的。”小树苗走到饭店门口,使劲拉着爸妈的衣脚说:“我们回家吧,我们回家吃饭吧”。
④逛街的时候,我们很注意地带他去童鞋店,让他看看琳琅满目的鞋子,让他知道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他脚上的拖鞋是最好的。他一点都不为所动。
⑤难道我要把拖鞋像阿文的妈妈一样剪成一块一块的?
[小毯子最后的结果]
现在,不管阿文走到哪里,身体上都带着一条小手绢儿。
【小拖鞋最后的结果】
他还是依旧穿着他的宝贝拖鞋,而且左边的鞋子穿在右脚上;右边的鞋子穿在左脚上,散步、奔跑,他都这样很“别扭”地穿着,很开心的样子。
{一树妈妈的话}
阿文的妈妈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阿文对毯子的依恋情结。
小树苗的妈妈笨笨的,想不出好的办法。
她只有等待。
小树苗的妈妈小时候也像小树苗一样喜欢抱着洋娃娃,喜欢得每天离不开它。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洋娃娃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我,我又有新的喜欢的东西了。
喜欢一样东西,说不上原因,就是喜欢;依恋一样东西,也说不上原因,就是依恋。长大之后,再回忆起来,还是很温暖的。有一段回忆留在生命里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我就等吧,等待小树苗渐渐长大,等待那种不知不觉将发生的变化。
阿文的小毯子,小树苗的小拖鞋,值得回忆的童年……
童年的真相
——柯倩华◎童书评论人
很多孩子有一条爱不释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离,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学家会从“安全感”的观点来看阿文和小毯子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到处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虑,他们不停地成长,等于不停地在适应随成长而来的变化。所以,他们需要有稳定和连续性的感觉,来平衡变动所造成的不安。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毯子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也是阿文的“朋友”。从大人的科学观点看来毫无生命情感的毯子,对喜爱它的阿文而言,却是有情有义的主体,“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也是亲密忠实的同伴,跟着他高兴(游戏)、害怕(看牙),陪伴他度过每一个独处的时刻。对阿文而言,小毯子独一无二;在阿文的想象里,小毯子真的需要他。大人命令他放弃小毯子,就像逼迫他背弃一个朋友,切断一个相亲相爱的关系,大人的理由何在?
爸爸妈妈说,小毯子又破旧又脏。阿文不以为意,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说他的好朋友是丑八怪。只因为大人看不顺眼,就要小孩丢弃所爱,似乎不大正当,隔壁的阿姨搬出堂皇的说法:“阿文长大了。”这是成长阶段理论帮助大人了解孩子之后的负效应,使许多大人紧张担忧,怕孩子没有按照理论做人:做了这个阶段不该做的,或者没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例如:拿着小毯子,“像长不大的孩子”。
小毯子真的妨碍阿文的正常发展吗?我们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语言、动作,他的伶俐机智和丰富敏锐的情绪,不正为他的健康正常,提供活生生的证据吗?况且,“长大”是内在生命人格的成长,不因外力强制而产生,不由外在形式包装而决定。强制没收阿文的小毯子,会使他“是”一个长大的人,或者,永远只是“像”长大的人?
不过,幸好这个故事有尊重孩子的作者,使它免于偏颇和俗套,他尊重孩子世界的真相——成长终究包括变动,在新和旧之间取舍,在取和舍之间挣扎,只盼挣扎之后是进步、成熟。这是孩子真真切切地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练习的功课。“上学”使故事的冲突达到最高点,象征学习的必要性和代价,让阿文在这个无可奈何的处境下,放声大哭。成长的痛,需要表达,需要同情。流泪之后,一定要留下伤痕吗?作者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故事发展出的内在逻辑是:不能带小毯子,因为不方便;焦点在此转向如何使大家方便,停止了先前对小毯子和阿文的价值审判和压迫。当大人停止哄骗孩子(毛毯小精灵)、暗中操控(泡醋),而以照顾心灵需要的方式来商量,孩子才能相信,成长的伤痛,值得关心、了解和安慰,这是亲子课题。
孩子常从父母的表情、动作、接触方式和距离(而非语言)来判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了解。阿文的爸爸妈妈是有趣的角色安排。他们总在背景里、不多话、听听别人的,做点什么,却不紧迫盯人,也没有强势的姿态。他们的肢体语言充分表现对阿文的关爱,与他非常亲近,但表情常是困惑、无奈的。从图画里,我们看到支持孩子的父母,有许多爱,许多疑虑,不张牙舞爪地把自己的担心变成孩子的压力,一次次陪孩子在尝试中历练。
这是好的图画书的特点,具象地诠释文字内涵,塑造丰富的感觉情境,又不限制读者的想象空间。封面上,隔壁阿姨拿着暗示窥探的望远镜,阿文抓着小毯子,背道而驰又互相偷看,点出主角和旨趣。在教泡醋的那一页,阿姨站上叠高的花盆(立足基础并不稳固),阿文趴在篱笆下,一高一低地凸显出两者的关系。最后,冲突解除了,两人才有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这些丰富的图像信息,使简洁流畅的故事更生动活泼。亨克斯最擅长的是,灵活运用简单的线条,在相同的造型轮廓里,勾勒出传神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阿文受惊的大眼睛,道尽孩子在失去所爱的威胁下的心情。这本成功的儿童图画书,不仅帮助我们知道、也看到许多关于儿童的真相。
发表点评
我要点评(* 为必填选项)
*总体评价:
(点击星星为此书打分)*点评:(10-512个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