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有人放屁!你一定放过屁,也闻过别人放屁,不过……你看过一本专门介绍「放屁」的书吗?
这本「放屁」书要告诉你──健康的人,一天要放一百毫升的屁,一天差不多要放出五百毫升的屁;在水里面放屁,可以看到屁形成水泡,咕噜咕噜冒出水面;动物们也会放屁,而且吃肉的动物放出来的屁非常臭!
作者用轻松趣味的方式,让孩子很容易了解屁和空气的关系,以及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放屁和打嗝一样,都是身体自然的反应。当人吃东西或喝水的时候,会把空气一起吞进肚子里,这些空气会如果从嘴里跑出来,就是打嗝;如果从肛门跑出来,就是放屁。
这本有趣的图画书,相信不管是大人或小孩看过以后,都能认清放屁是一种健康的生理现象,再也不会因为自己放屁而感到不好意思了!
《温情的狮子》是一个温馨、又略带悲伤的动人故事。一只失去亲生父母孤苦伶仃、成天发抖的小狮子在狗妈妈的养育下健康成长,成为马戏团里的大明星。可是他念念不忘狗妈妈,直至用生命保护她。狮子和狗并非同类,更无血缘。但是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狗妈妈待小狮子如同亲生儿女,精心哺育、全心教育。狮子本是凶悍的猛兽,在善良的狗妈妈的关爱下,变得有情有意,知恩图报。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绘本作家之一,柳濑嵩老先生用极具感染力的画面、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爱。他的绘本不仅温馨,而且其中还蕴涵着人生哲理。不但吸引了孩子,还深深地打动了 大人的心。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她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追求,也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呵护。教给孩子爱吧,让爱在孩子的心里慢慢长大。
涂涂、剪剪、画画、贴贴,来一次头脑大开发吧!培养对数的兴趣,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本书旨在对幼儿在游戏及生活中遇到的“数”有系统地进行训练。在快乐的训练过程中,孩子对数的理解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超热销的《新头脑开发丛书》,总计销量超过3000万册。其敏锐的心理分析和崭新的幼儿智力开发理论得到各界的好评。书中还奖励贴纸,附赠可擦拭的练习卡片呢!
数字表(10以内的数)
蜡笔和铅笔的正确握法
找同伴(集合)
数一数(数量)
比一比(数的大小比较)
相同的数量(数的大小比较)
哪个多(数的大小比较)
有多少(数与数字)
连一连(数量与数词)
连一连(数词与数字)
连一连(数量与数字)
涂色(数字)
分块涂色(数字)
填数字(数的顺序)
按序连数(数的顺序)
画线(运笔)
找数字(数字)
写数字(数字)
对应的数字(数量与数字)
描数字(小试身手)
按序连数(小试身手)
用剪刀和胶水进行手工制作能使孩子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大 幅度的提高。
本书的目标
1 用剪刀培养双手的灵巧性和创造能力
剪纸和粘贴需要以手指的细巧作业作为前提,可以培养双手的灵巧性,同时也能培养创造能力。
2 首先学会熟练使用剪刀
用剪刀剪纸最基本要求是熟练地使用剪刀。为此可以练习用剪刀从一头开始一点一点剪断纸带。
3 大量地剪纸
2岁幼儿在剪纸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贴合规定的剪切线。即便剪得弯弯曲曲,也要让孩子大量地剪。
4 用手指粘贴
胶水用手指抹后会粘合。请使用书末的练习纸板或报纸作为作业板,哪怕胶水粘在外面也没关系。有些书页可用贴纸代替胶水,更增一份乐趣。
致家长
1 孩子有个体差异,不要着急,以愉快为主
刚满2周岁的孩子与快到3周岁的孩子差不多相关1岁,加上个体的发育程度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强迫孩子。要学会与孩子对话,让孩子在愉快的对话过程中产生“真有趣”、“我也要试试”的兴趣和意愿。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感兴趣,也不要勉强。一切要以孩子的意愿为重。
各页都印有致家长的提示,开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
2 采用胶水装订,使用方便
稍微用力一扯,每页都可拆卸。请家长将每页拆卸后再交给孩子使用。
3 剪切线有两种
细线请家长代剪
粗细由孩子自己剪
4 粘贴“奖励贴纸”进行鼓励
得到家长表扬认可,孩子会非常高兴。孩子做完后,请称赞孩子“做得真捧”,并在栏上贴上“奖励贴纸”。表扬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请不要责备孩子,用温柔的声音让孩子再重做一遍。
5 附赠能让孩子愉快地练习特制卡片
在做本书的练习时,请将书末的练习卡片用作作业板。另外,练习画画时请使用水性麦克笔,以便擦试。
本书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癌(多发性骨髓癌)到去世的这段日子。照相机镜头追踪着这只猫所看到的奶奶,如实地反映了死神给奶奶的身体带来的变化。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艾玛奶奶日渐虚弱。
此外,书中的照片还告诉我们,死亡的瞬间是很平静的。死亡原来是这样降临的,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
关注死亡,讨论死亡,也就是认识“生命之重要、生命之宝贵”的过程。
很少有孩子会问“人死了以后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因为成人不愿意涉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他们自己也很少有机会认识到,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本书用镜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死亡这一过程和死亡本身。有人认为,不仅是孩子,父母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分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