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从别离开始的小小故事。有一天,小女孩的爸爸在堤岸边与她道别,划着浆轻轻朝水平线划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小女孩一直等等等……直到有一天,成为老婆婆的她,又走到了当年爸爸离开的岸边。
同名动画版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剪影绘本洋溢亲子真情。
生离与死别,一直是童书绘本中最具挑战性的题材,也是作者们最难表现的题目。
《父亲和女儿》却正是利用图画故事,探讨生老病死这个难解问题的一本童书。
作者利用浅显易懂的故事结构,配合电影运镜子的叙述手法,以摄影惯用的氧化退色照片的色调,去铺展整本书的情节,整本书的画面采用逆光剪影的表现技法,看似风格平实无华,却洋溢着亲子间的真实感情。
0到7岁,是艺术细胞的快速发育阶段,孩子们对色彩丰富性的极度敏感,促使他们不会拘于固定的形状和色彩,而喜欢跟随色彩来想象形状的变化。
这本书通过镂空重合的有趣形式,将孩子带进色彩和形状巧妙结合的世界里。在翻页中,衬托不同的背景,苹果、胡萝卜、火烈鸟、月亮、灯光的颜色,像变魔术一样发生改变,故意埋下的悬念藏在奇巧的设计里,孩子想象另外一种可能,获得期待中的惊喜。
这也包含了图画书的一个重要特性——依靠翻页推进情节,自己翻阅,发现乐趣,得到答案。在触摸中建立人与书的关系,这是只有图画书才能表达的独特艺术。奥妙的“洞悉”,让这本书成为领悟图画书设计趣味的典范。
我得说我第一眼就喜欢凯。凯身上有我多么熟悉的气味啊!
我还得承认,作为一位母亲,这巨大欢喜之中所包含着的忧心忡忡:你去看凯那些扣错扣眼的外套,凯头上碰的大包,凯飞奔时摔在地板上的愁眉苦脸,我相信这对每个母亲来说部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时候呢,大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皱起肩头,他们叹患着,似乎完全听不见一个孩子最简单而天真的理由——
你说,为什么总有一些家伙存心跟凯捣乱呢?比如马路上突然长出来的“幸灾乐祸的小石头”,比如故意藏到夹克里面的袖子,再比如冬天要穿的一大堆的衣服、围巾、长筒袜子和牛仔裤什么的,更别提“会闪电般地跳起来”的牛奶杯子和小熊卡考等等,它们简直是凯的对手哪!它们是不是专门联合起来和凯做对呢?这么不怀好意又活灵活现……
说实在的,面对这些混乱,谁又认真注意过孩子凯呢?尽管,不用说谁部看得出,凯真是一个健康可爱、生气勃勃的小家伙呢!仅凭这一点,凯的母亲就该感谢上帝的赐予了。可为什么,我们常常对于值得感恩的一切充满了世俗的怨怅呢?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一遍遍对孩子抱怨“你就不能小心一点吗?”为什么,在我们眼里,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比别的孩子笨呢?甚至于,为什么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在他母亲眼里,有时候还比不过一本不小心就翻破的小书,或者是一只不起眼的、被打翻的杯子呢?
或许,换一种立场我们会说,母亲们的拖怨其实包含了她们对于孩子的深切的爱和期待。可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爱和期待的表达方式是多么消极!大人们的焦虑和叹息对于孩子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不够公正的评价,还不如说是对于一颗小小的自尊心的伤害。当孩子从成人的目光中接受了这种怀疑,就会像凯那样似懂非懂地重复着大人们的评价:“我太笨了。我老是做错事。妈妈说我很烦人。……”
这真让人感到遗憾和心疼。
每个孩子总是在不断尝试中长大的。他们的生理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有时候由于小肌肉群还不能控制自如,小孩子常常会在翻书的日寸候撕破它们,会在喝牛奶的时候碰洒到地板上,这部很正常。重要的是,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励。来自成人的耐心、肯定和抚慰,会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克服沮丧与怯懦,建立再次尝试的信心。常常就是这样,孩子们的突飞猛进似乎就在一瞬阍降临。就像凯一样,当他在大灰猫的鼓励下发现并重新树立了信心,他神奇地做好了一切:“这天晚上.杯子不跳了。图画书也很安静。”
是啊,凯拥有他的大灰猫,真值得庆幸。大灰猫及时出现在凯的身边,用它的赞扬纠正了凯对于自己的判断。大灰猫真有那么神奇吗?相比大人们消极的抱怨,它只不过是用一种耐心积极的方式完成了爱和期待的表达,其实就这么简单。大灰猫看到了孩子眼里的世界,它更懂得安抚和鼓励的巨大推动力。而我们也该庆幸自己拥有一本这样完美的图画书了。
有趣的是,如果你认真读一读最后一页中本书作者与绘者的自我介绍,你是否能从那里依稀发现“凯”小时候的影子呢?他们现在自信地写着、画着,微笑地看着自己笔下的凯。真好!我是说,当合上这本可爱的小书时,我也情不自禁地对正在搭积木的儿子说:“嗨,凯能行,你也能行哦!”
这是一本由“苏丹穆迪士“、“女巫之家”和“玻璃瓶潜水艇”等二十二个短小有趣的小故事组成的图画故事集。这些故事多以动物为主角,内容生动而充满想象,加上漂亮多彩的图画,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爱幻想的心理,同时也是一本不错的睡前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