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
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书。
我们自小接受的都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教育,所以看到有关“大小二便”且印刷精美的书时,在莞尔一笑之余,免不了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仔细一想,我们不由得又会钦佩那些作者来。
因为透彻人生,所以洒脱;因为洒脱,所以敢于“惊世骇俗”。
“大小二便”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从婴儿直到老弱,我们始终关注着它。在人类的成长史中,它始终代表着健康与约束,即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觉得这类题材“惊世骇俗”,而是觉得这类作品个性鲜明了。
《尿尿》的主人公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对自己和他人尿尿的方式、地点非常感兴趣,虽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但这已经显示出他对性别和成长的意识。
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把它作为童书的内容,还是很不一般的啊。
为了达到这不一般的效果,画家玛努拉·奥尔特照例为小男孩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她的传统造型——每一个孩子都是桀骜不驯的样子。他们,不论男女,不论大小,都是尖牙利齿,头发根根直竖。在某些特殊时刻,他们会翻白眼,甚至五官都错位。
他们虽然造型与可爱完全不沾边,而且所做的试验有时也很龌龊。但他们却又是在为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认真努力。作者就是用这种反差营造出了滑稽效果。
作者这样创作,显然又是在暗示我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个样子。
此外,书中的画面背景自然都是与厕所有关的,这些地方五花八门,有的显然是非正规地点,正是这些非正规地点,凸现出这群孩子的调皮和热情。
所有这些,包括大人的关注,为本书共同构筑了幽默的效果。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视角和奥尔特的其它几本不同。那三本书的视角基本保持不变,这本书的视角则因内容的需要而不断地变化着。
当画家想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小家伙们的勾当时,她索性“爬”到天花板上往下俯视;当小家伙做的事不算太出格时,她就基本保持平行。
除此以外,令她颇费笔墨的地方是在公共厕所。当小男孩被允许第一次单独使用公共厕所时,画家为他特地退后许多,从远处略高的地方描绘他,使得厕所的空间格外的空旷,小男孩显得格外弱小,加上他惶惑得四处乱转的眼神,使他一改平时的“嚣张”,显得惹人怜爱许多。等到他好奇地观察小便池时,作者又返回高处,使得小孩子的脑袋正处在便池上方,和便池的大小对比了一下,再次营造出滑稽的效果。当孩子解决了难题,坐到便池上的时候,画家又改为平视角,使得我们可以细细观看小家伙历尽千辛万苦解决问题后的轻松与得意,我们好笑之余,不免要钦佩孩子的努力与智慧,同时赞叹画家的一片苦心。
到最后,孩子出现在公共厕所门口时,画家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此时她的视角代表着孩子的妈妈爸爸,他们很可能正蹲在地上,充满爱抚地看着自己长大的孩子呢。这种时刻,即使孩子做得还不够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而言之,《尿尿》的整体效果既简单又丰富,作者兼画家奥尔特既好奇又好笑地偷偷观察着每一个孩子,记录下他们的成长和成人的骄傲。它蕴含了她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
99厘米高的彼得:
孩子们为什么总惦记着身高?因为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都与身高有关。
虽然个子小有小的好处:比如还可以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可以在狭窄的壁橱里安营扎寨、自得其乐……
但是,遇到大狗怎么办?想吃饼干够不到怎么办?……
所以,既然长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还是早点长高比较好。
这是本特别的书,在这四本书里最厚、最窄长、文字也最多,但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内容富有哲理,很有些“相对论”的趣味。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本书色彩上的对比。
这本书的画面有时颜色浅淡,例如,踩凳子拿饼干、偎依在妈妈怀里、站在浴室研究自己外表和洗衣晒衣这些片段,画面显得轻盈洁净;有时色彩浓重,点缀着小面积的鲜艳原色,例如小主人公偷看胖夫人试衣服、与狗遭遇、钻桌子底下研究鞋袜、和妈妈同坐木马这几段,画面显得缤纷跳跃。这些画面大多有一个有共同点,就是小主人公经历这些事时是与妈妈在一起的,作者用这些色彩渲染出一种温暖,一种幽默,表现小主人公与妈妈相处时内心的愉快与满足。
再看一下小主人公独处的一些画面,色彩就不一样了。例如全书的最后几页,背景的颜色极深,甚至漆黑,小男孩的特写显得格外困惑与茫然,与封面上他心满意足的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创作的原则,结尾应当是高潮部分,高潮部分的色彩这样处理,画家的创作意图不言而喻——虽然人在幼年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但成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成长并不总是那么让人满意的。幼年是在不知不觉中结束的,当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人已经长大了!
奥尔特不仅在色彩上渲染出对比,在画面的气氛上也有同样的构思。
在描述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画面的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甚至显得得意洋洋。这几幅画面上孩子嘴角的表情基本是与封面一致的。我们来看晒衣服这一画面,五色缤纷,天空显得分外蓝、分外亮,夹在妈妈衣服之间的笑脸格外的欢畅得意。这幅画面的气氛最能表现孩子幼年与妈妈在一起的满足了。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种气氛。我们来看孩子吃冰淇淋、玩跷跷板的画面。画面很美,色调平和,处理得细腻,小小的白花的每一根茎都画了出来,非常立体,画面的文字也很童稚有趣。但是这样的处理却营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每当我看到这两幅画面,我都觉得小男孩是那么的孤独无助,就像掉到地上的冰淇淋一样。尤其是玩跷跷板那页,这种气氛更加明显,弧形的地平线和升起的跷跷板结合在一起,世界显得那么广大,孩子们显得那么渺小无助,让人不由得心生同情。
这种画面在书中并不多,因为不论有多少烦恼困惑,都会过去。这些苦恼都会被遗忘,画家把它们画下来,是为了记录我们成长的一些片断,这样等我们年长之后,还会记起自己也曾有过纯真无邪,惹人心疼之时。
我们再来看看画面整体造型上的对比。
这本书画面里的物体大多呈三角形和梯形,除了男孩子的造型遵循传统,头大身小外,其余一律是下大上小,大人们干脆都没有头只有身子。
作者采用这样的视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显示小主人公总是在仰视着周围的一切事物。
孩子踩凳子拿饼干这页的画面处理得尤其夸张。
在光亮的浅色背景下,一个橱柜显得格外巨大,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小男孩只在橱柜的左上角露出大半个脑袋和一双小手,橱柜上的饼干桶竟然比孩子的脑袋还大。
为了突出这种对比,作者特意把本应狭窄的空间画得格外庞大,比如桌子下、壁橱里和浴缸里,作者在里面塞进了许多东西,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夸张。比如,壁橱里竟然能塞进花草和暖炉、浴缸里竟然有鲨鱼!
作者这样强调小男孩与周围环境的巨大对比,不仅是为了开玩笑,更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在我们的环境中,孩子是多么的弱小,让我们理解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内心的渴望。
最后,我们来看看结尾。这样大的对页,小男孩连同堆着玩具的床只占据了左边一角,右边有一只小怪物玩具与左边相呼应。画面其余部分都是大面积的深蓝灰色。
当看到这样的画面和天真得让人心疼的文字时,我们这些大人,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把孩子紧紧搂在我们的怀里吧,告诉他(她):“总有一天会长大!”
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一本颇具颠覆色彩的书。
书里的文字相当少,这种颠覆主要是依靠画面完成的。书里每一组人物都对人们的传统看法做出了新的诠释。书中一共有三组人物——打架的一对小家伙、老师、旁观者。
这一对小家伙一开始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横眉立目掐成一团,被老师拉开以后依旧不依不饶,从画面上衣褶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很想扑向对方接着打。
但碍于老师在场,他们只好在大家面前吵架了。他们手脚的动作比以前还大,时而手指、时而拳对,脚越叉越开,嘴更是越张越大,画面上的文字也越印越大,代表他们的嗓门越来越大。
不过吵架的声音大可不一定代表有理——他们吵架的理由可是越来越荒诞不经,纯属子虚乌有。
何以见得,我们来清点一下画面上的人数——旁观的人越来越少,肯定是觉得他们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没劲,走了。等周围没有人了,俩人也不吵了,和好了。
吵得那么凶的俩人,为什么会和好,而且俩人吵架时只有人看没有人劝呢?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对好朋友。
家长总是告诫我们:“你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可不能打架啊!”我们是听这个长大的。
可好朋友怎么还会又打又吵的呢?
作家兼画家奥尔特显然想告诉我们,会的,不过,没关系,只要能和好就还是好朋友。
再来看老师,为了与孩子的大小形成对比,她从头到尾只出现下半身(这在奥尔特的作品里很常见),从她庞大的腿脚和她能一手提一个孩子来看,这位老师很厉害,很有权威。但她在第3页就退到远处看这哥俩表演了,第4页时她已经不耐烦地点起了脚尖,这从她脚边表示动作的线条可以看出。到第5页时她干脆离开,一直到结尾又有人打架时她才再次出现。
一个有权威的老师怎么连听孩子解释的耐心都没有呢?(当然孩子打架的理由非常无聊是一个原因)家长要知道了肯定会说“老师可不应当这样做!”
但是,细想想,还是奥尔特这样处理更有道理——毕竟连我们都知道不用吃下整个鸡蛋就知道它臭了,更何况权威呢!
在奥尔特看来,权威之所以是权威,是因为他们处理问题时能掌握分寸。
奥尔特着力塑造的还有那些旁观的小朋友,他们表现得非常热闹。
你千万别以为打架的旁观者不重要——他们的存在非常重要,有的时候,没有他们,架还打不起来呢!
他们虽然是画面的背景,但你肯定还记得刚才清点过画面的人数,所以可以理解这哥俩打架的激烈程度与旁观人数的多少成正比。
当然我们不是说没有旁观者架吵不起来,而是说,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就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架,人越多,越带劲——如果打架是火,旁观者是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旁观者的重要性还体现他们从打架中获得的乐趣比打架者本人还大。我们来看他们的表情动作,有助威的、指指点点的,有兴致勃勃的,也有不满意的。
看来打架的作用被颠覆了——打架既可以满足当事人出风头的欲望,又可以满足其他人的猎奇心,为无聊的生活提供了乐趣。
奥尔特特意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重要的旁观者。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贯穿了全书,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这两个孩子虽无特写,但依旧被塑造得细节鲜明。
他们的外表是很不相同的,女孩子从造型到表情一看就是那哥俩的同类,那哥俩光吵不打让她越来越不满意,最后干脆离开了;小男孩足尖的动作的局促和他惊愕好奇的表情暴露出他应该是个新来的老实孩子,还不适应这种新鲜事,所以他能把这场“战斗”从头到尾看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他们在津津有味的观战中走到一起,在最后一页成为另一场打架的主人公,估计他们的外表很快也会像那哥俩一样变成“双胞胎”似的!
这两个旁观者的重要性在封底达到了高峰——“好朋友从来不吵架吗?”这一颠覆性的结论就出自他们之口。
可以说,《真正的朋友》从主题到细节都具有颠覆性的色彩,它在这四本书里最充分地体现了奥尔特的强烈个性。
真正的男子汉:
这个故事最突出的就是很搞笑,作者兼画家奥尔特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嘲笑那些自以为是的小男孩们。
故事本身的内容就很有趣。它讲的是,两个小男孩不好好睡觉,在床上不断地拿女孩子取笑,来回折腾。结果呢,哎,别提了,男孩子们丢尽了脸。
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倒过来讲,而且可以一样的滑稽。
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鼓励自己的孩子(男孩子优先)也来编本同样的书来嘲笑一下女孩子,只要知道怎么编,很容易的。
首先,我们要把故事的背景放进一个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封闭的空间——卧室。这是最能体现人本性的地方,有足够的隐私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肆无忌惮地表现,丑态百出,没人看得见,嗯,除了最亲密的人。
接着,我们做的事很简单,用色彩和小道具来确定一下性别。本书用大面积单调的淡黄和淡蓝色代表男孩子,用深浅不一的粉红色代表女孩子;男孩子被安排在空荡荡的铁床上,大概只有铁床才禁得起他们折腾,床头的栏杆上装饰疙疙瘩瘩,大概代表了这两位的性格。女孩子睡的是光滑的木床,周围摆放着装饰品,你知道,女孩子的空间都是这个样子的。男孩子嘛,作者只为他们安排了一样特别的装饰品,只有到快结尾时,你才会发现这个东西的滑稽效果。
下面我们要在造型上下下功夫。
这本书的男孩子秉承奥尔特的一贯风格,造型丑怪有趣。因为画面上除此二位别无他人,作者索性用粗犷的轮廓线和阴影把他们塑造得立体感十足,充满力度和活力。他们在卧室里尽情高调表演,每当他们自以为得计时,奥尔特就让他们在床上又蹦又跳,大呼小叫,不断交换位置,他们越过火就越给他们特写,越特写,他们的神情就越是夸张,嘴巴就张得越大,牙齿就越小。为配合画面,文字也随着他们的声音变化时大时小。
画面上的女孩子则低调许多,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窝囊。每当男孩子找到一个新理由大肆嘲笑女孩后,女孩子就出现一次,每次都只占据画面一半的位置,而且被边框框起,显得很小,既没有自由又可怜巴巴的,和没有边框显得无拘无束的男孩子形成鲜明对比。
等完成这些对比后,奥尔特才使出她的杀手锏,于是男孩子们的形象开始迅速缩小,表情动作的幅度越来越小,两人越挨越近,而且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得不到安全感。
于是,高潮出现了,在最后一页,男孩子们被狠狠地嘲笑了一把,女孩子大获全胜!
当然要想让我们的书更精彩滑稽,锦上添花的细节是不可少的。
不妨和我们的孩子比一比,看一看谁找到的滑稽细节多。提示大家,它们虽然很不起眼,但是位置其实很醒目。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奥尔特本人就是一个小男孩的妈妈。她这样画,当然不是因为重女轻男。她在创作时,想必是一边狠狠地挖苦男孩子们,一边回忆着自己的童年,一边想着她的宝贝儿子,一边在为天下所有“男子汉们”的傻气笑出了眼泪。
《贝尔熊和朋友们·关于友情的故事:贝尔熊生病了》是一套洋溢着浓浓友爱的童话绘本。贝尔熊和朋友们的故事很有趣,符合幼儿心理,绘画描绘得有情有景,很优美。书中好看的故事,美丽的图画,朋友们的真诚、热情和关心,真的很温暖!这是孩子们心中想要的童话。
《贝尔熊和朋友们·关于友情的故事:贝尔熊生病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贝尔熊却感到浑身不舒服——他感冒了。这时,朋友们都来照顾他,陪伴他……
● 系列介绍:
“小乌龟富兰克林”系列是加拿大国宝级童书,25年来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6500多万册,改编的动画片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本系列荣获“加拿大儿童图书推荐奖”、加拿大“鲁斯?施瓦兹童书奖”提名以及“国际阅读协会推荐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这是一套能够让父母学会赏识孩子和亲子对话的图画书。故事中,父母巧妙的询问,充满智慧的鼓励,使犯错或失败的小乌龟富兰克林在行为养成和好习惯的培养方面快速地成长。
这是一套让孩子在阅读、感悟、体验中发展社会性的图画书。作家从幼儿生活共有的经历中采撷题材,让孩子在融入社会之初学会沟通、合作和谦让,创造性地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这是一套让孩子成为勇敢者的图画书。作家敏锐地捕捉到孩子自我成长、理解爱和生命时遇到的小挫折,以及需要关怀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图景,帮助孩子消除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作者布尔乔亚说:“小乌龟富兰克林的故事给了孩子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我希望那些经常感到缺少勇气的孩子能够从中获得一些能量。”
● 单本介绍:
1. 《富兰克林还相机》
富兰克林在公园附近的草坪上,捡到一个照相机。照相机可真漂亮,能拍出好多有趣的照片!富兰克林心想,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得赶紧把相机还给它的主人。可是,相机上没有名字,到哪儿去找相机的主人呢?这个故事旨在培养孩子拾金不昧的好品格,告诉孩子: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应该主动把东西还给失主。
2. 《第一次招待小客人》
富兰克林请小熊晚上来家里做客,这可是他第一次招待小客人!为了让小熊开心,富兰克林挑选了小熊最喜欢的玩具,准备了好多好多零食,把屋子收拾地干干净净,还带小熊玩起了野营和野炊的游戏……可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小熊却想家想得哭了起来。小主人富兰克林,该怎么帮助小熊呢?在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小伙伴来家里做客的时候。这个故事和孩子分享第一次招待小客人的经历,也帮助孩子消除在陌生环境中的不适应感。
3. 《想朋友了怎么办》
从早上开始,富兰克林就特别不高兴。他气得不想吃早饭,气得踢坏了他的积木城堡,还气得把沾满泥巴的手套扔在了地上……原来,富兰克林想念他搬走的好朋友了,所以又伤心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和小伙伴分开的时候。这个故事帮助孩子缓解和小伙伴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告诉孩子想念朋友时怎样做。
4. 《富兰克林的新朋友》
富兰克林居住的小镇来了一个“新朋友”小驼鹿,富兰克林很想拥抱小驼鹿,也想对小驼鹿微笑,可是他很害怕小驼鹿,小驼鹿实在是太大了!小驼鹿能成为富兰克林的好朋友吗?本书告诉孩子,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一个人就会有很多的好朋友。
5. 《富兰克林学骑车》
春天来了,富兰克林和伙伴们开始学习骑自行车。可是,当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学会了骑自行车,富兰克林还是没有学会,“我再也不想骑车了!”富兰克林非常沮丧……富兰克林最终学会骑自行车了吗?本书告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都需要努力才能做好。
6. 《打雷下雨我不怕》
富兰克林害怕暴风雨,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他都会躲进自己的壳里。为了鼓励他,小鹰说:“别害怕,‘轰隆隆’的声音是云彩上的巨人在打鼓!”小狐狸说:“我觉得闪电是巨人们在吊灯上荡秋千呢!”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富兰克林还会怕暴风雨吗?本书完美地融合了科学知识和无羁的幻想,帮助孩子克服对暴风雨的恐惧。
7. 《富兰克林想换牙》
富兰克林发现自己的朋友都开始换牙了,他们换第一颗牙的时候还得到了自己的礼物:小熊得到了零花钱、小狐狸得到了蜡笔、小浣熊得到了一本新书……富兰克林真希望牙仙子也能送给他一个小礼物。可是,小乌龟是不长牙齿的,这可怎么办呢?本书教会孩子:不要担心自己和朋友有不一样的地方,要快乐地接受自己。
8. 《富兰克林学表演》
猫头鹰老师让富兰克林在话剧中演主角,富兰克林很担心:要是我忘了台词怎么办呢?最后,在猫头鹰老师和好朋友的帮助下,富兰克林演的棒极了,大家都觉得他就是真正的胡桃夹子王子!本书让孩子明白:和朋友们一起克服困难,你会成长地更好更快。
1. 《富兰克林还相机》
2. 《第一次招待小客人》
3. 《想朋友了怎么办》
4. 《富兰克林的新朋友》
5. 《富兰克林学骑车》
6. 《打雷下雨我不怕》
7. 《富兰克林想换牙》
8. 《富兰克林学表演》
《白雪公主》:这是一个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图书绘画细致精密,高贵典雅,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格,与童话内容十分吻合,是一本适合珍藏的绘本图书。
教育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亲人,除了这些人,告诉孩子,不要跟着任何自称是父母同事或朋友的人走。让孩子记住家的住址和电话及父母的联系方式,但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告诉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不吃别人给的东西,不和陌生人说话。结合电视或书刊申的案例,给孩子讲安全知识,孩子更容易相信并接受。
Elmer has been a nursery favourite since this first book waspublished in 1989. A modern classic, this picture book continues tobe the strongest seller of the whole series.
The subtle message in Elmer is that it is OK to be different, andcombined with the vibrant colour and cheeky humour of the maincharacter, this large format edition is a celebration of itscontinued popularity.
米菲绘本系列是由荷兰插画大师迪克·布鲁纳花费数十年心血、精心创作的图画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小兔子米菲迄今已有五十多岁,她和她的亲人、朋友们的故事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风靡全世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婴儿期,给他们带去了阅读启蒙。因此,米菲绘本被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誉为“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
米菲绘本系列讲述了小兔米菲的日常生活故事——去海边、去动物园、去做客、过生日、生病了等等。故事很简单,很温馨,有欢乐,有伤心,有困难,有胜利……作者以简洁但韵味十足的文字,简单、平静但传神的图画塑造出了一个快乐生活着的幼儿形象。它能教会0-3岁小朋友很多必不可少的生活知识与生活态度。
米菲绘本系列的特色在于:40开的小开本,适合宝宝拿在自己手中阅读、把玩;简单的线条、较大的色块、符号化的形象,让图画内容简洁、易辨,适合低龄宝宝阅读;六种纯色浓烈鲜亮,容易抓住宝宝的注意力;二四押韵的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
这一次中文简体字版再版,不仅在译文上做了很大修正,还原了原文押韵的风格,还每辑附上一本导读,引导父母从绘本角度认识米菲,并且学会怎么使用这一套“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图画书”。
数学绘本是什么?
图画书
它美。它的画面有的湿漉漉有的暖洋洋,有的栩栩如生有的惟妙惟肖,有的穿越时空直抵心灵有的精确严谨干脆是照片。它讲故事,只看图也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
故事书
规律性与数学应用,自然中的规律性。
它动人。它的讲述有时轻慢慢有时活泼泼,有时活灵活现有时绘声绘色,有时娓娓道来令人动容有时清晰明晓干脆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它讲故事,只读文也让娇嫩的心灵领略到世界的盈和美丽。
数学书
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它讲的是数学。年轻的妈妈们一定困惑:怎么给孩子讲时间呢?怎么让孩子知道统计和概率归纳了生活?还有平面和立体、收集和整理、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和减减、这些充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这一系列既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性,又带领他们寻找隐藏在美术、建筑、音乐当中的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