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妈妈在悬崖边上生下了小翼龙。
他快乐的成长着。翼龙爸爸教它飞行的本领,翼龙妈妈教它“为人”的道理。
小翼龙渐渐长大,爸爸妈妈在一个夜晚悄悄地离开了它。它一个人生活着,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回来的。
一天,当小翼龙在睡觉的时候,可怕的霸王龙来了。
就在霸王龙正准备吃掉小翼龙时,火山爆发了,小翼龙得救了,霸王龙却因此受伤,眼睛好像看不见了,躺在地上不能动了。
小翼龙想起了妈妈教它的道理,开始照顾起霸王龙来。
为他吃果子喝水,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它那般。有一天,小翼龙摘果子回来,发现霸王龙站了起来,嘴里叼着鱼。
它吓坏了,丢下果子就开始往天上飞,它心想:“如果我是霸王龙,就可以和你成为很好的朋友了。
霸王龙,再见。
”霸王龙在底下吼着:“你快回来,我一早就知道你是小翼龙了,我抓了你最喜欢的鱼,我们俩一起吃。”可惜小翼龙越飞越高了
一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得意又自在的驰骋在宽广的绿地上。
突然,他看见一辆造型奇特的自行车停在前方,小男孩不禁要问:“这是谁的自行车?”答案随即揭晓,鳄鱼骑上了它专属的变形自行车继续前进,看到山丘顶停着一辆装备奇特的自行车,鳄鱼也好奇的问:“那是谁的自行车呀?”就这样,随着一辆辆设计独特的自行车陆续出现,读者很自然地迸出和书中人物(动物)同样的好奇心,而当答案揭晓时,更会因为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想像力,发出会心的微笑。
可是你以为故事就在谜题与答案间结束了吗?并没有!最后,一个小女孩出现了,她亲切的问候没有自行车的蜗牛,让蜗牛搭便车,赋予故事即温馨又有趣的结尾。
“大椅子,中椅子,小椅子,哪把是我的呢?小椅子是我的。大碗,中碗,小碗,哪个是我的?小碗是我的。……”对事物归属的理解是宝宝对社会规则的最初认识,本书通过大、中、小三者的比较,帮助宝宝从理解“哪些是我的”开始逐渐建立归属的社会意识,同时在全书的最后,“全部是我的”,打破原有模式的情节设置,升华了充满爱意与温暖的亲子感情。
一个看似普通的黄气球,对于渴望玩伴的蓉蓉来说,简直可爱极了。它那跳跃着的鲜黄色,散发出温暖的光芒。蓉蓉把它当做好朋友,对它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可是……
本书的插图极具特点,在粉灰色与黄褐色的主色调中,鲜黄色的气球在画面中忽大忽小,忽高忽低,作者对于气球肢体语言的生动刻画,赋予它以生命力,轻柔的笔触与蓉蓉稚嫩的情感相互呼应。透过蓉蓉的气球,孩子们可以产生找到玩伴时的共鸣,成人也不禁会跟着蓉蓉一起回到那纯真的童年,体验对万物单纯的感动。
当下的独生子女最害怕“没有玩伴”,故事中的蓉蓉正因为这样,才会一下子对这个黄气球投入了强烈的感情……透过这个故事,大人可以清楚地听见孩子的内心独白,没有玩伴的孩子很容易从这个故事中获得认同。成人读了这本书,也会被其中单纯美好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对童年莫名的怀念。
“背背,背背,来,背背!”小恐龙爬上了大恐龙的背,小鱼儿游上了大鱼的背,还有小龙虾……咦,小青蛙为什么跳上了鳄鱼的背?是背错了,还是……其实,“背背”就是温暖的相依相偎。
背累了?再来抱一抱——
“抱抱,抱抱,来,抱抱!”大猫咪把小猫咪揽在胸前,大狗把小狗拥进怀抱…一你肯定想不到,“抱抱”的还有冰淇淋和面包!而所有的拥抱都是爱在环绕。
小小的《背背背背》和《抱抱抱抱》充满了特别的情感,那明亮的色彩和稚拙的造型传递出天真、纯美的儿童画味道。小读者可以不识字,也可以不认得书中的动物,但他们一定能体会到“背背”、“抱抱”的幸福感受。特别有意思的是,绘本中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背”和“抱”,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一根偶然被遗忘的跳绳,引导着小姐弟俩发现了一条过去没有注意过的小路,结识了十只会玩、爱笑得狐狸,一同玩起了快乐的跳绳游戏……在孩子心中,现实与幻想间的过渡与交替就是这么自然!
狐狸的世界是精灵的世界,也是儿童的幻想世界。小姑娘和小狐狸拥有共同的名字,象征着那个神秘、恬静、纯真的梦幻世界是他们所共同拥有、共同创造的。理慧当上了狐狸的神仙,其实,狐狸们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的神仙呢?
小女孩理慧把跳绳忘在公园里了,等她回去寻找时,发现一只小狐狸正拿着她的跳绳和同伴玩,原来,小狐狸也叫理慧,她曾向神仙许过愿,希望有这样一根跳绳....
谁是狐狸的神仙?
神仙是孩子们喜欢和崇拜的偶像,因为他总能帮助人实现梦寐以求的心愿,那么在这本图画里,谁是“狐狸的神仙”呢?
按照小狐狸的说法,神仙听到了她的祈祷,于是送给她一根写着“理慧”的跳绳。而女孩的弟弟却说“狐狸的神仙就是姐姐呀!”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谁是真正帮助小狐狸实现心愿的神仙呢?
“小毯子哪儿去了?。轻读书名,就能感觉到微微上扬的疑惑问话语气,我仿佛看到宝宝被问题吸引时的那种带着思考的错愕表情。莞尔之间,看到扉页上的两只有着婴儿可爱酣睡状的小狗狗分别睡在自己的小毯子上,故事的內在线索自是不言自明一一这是一个将要讲述小狗狗找小毯子的故事。直至慢慢读到最后一页,情节的推进想象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的小狗狗会这样执着地去找自己的小毯子吗?不大可能。然而,小宝宝会。十几个月甚至4、5岁的宝宝也会因安全感而需要自己的“爱”物,不见了会有不安感,会执着地去寻找;
——生活中的小狗狗的同伴关系会如此密切和关爱吗?不大可能。然而,小宝宝会。小宝宝的交往从一开始对成人照顾者的需要逐渐向同伴转移,2岁左右起吋迅猛出现对儿童玩伴的需要,交往的方式就是通过互相模仿和追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