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玛丽·荷·艾斯(Marie Hall Ets)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那里有湖泊、有森林,是个美丽的地方。玛丽回忆童年往事时说,她小时候经常一个人走进幽静的森林里,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她喜欢静静地坐着,观察周围的昆虫和小动物,也喜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风声、虫声、蛙声以及流水声。这样的静观与聆听,带给她莫大的乐趣,不但乐此不疲,更将这种美好感觉带到她的绘本创作中,而这也正是《和我一起玩》绘制的灵感来源。
玛丽通过书中的小女孩儿,将自己的童年经验重现,与小读者一起分享她的静观乐趣,也通过故事与图画传达了她的“自然观”,让人感动。
打开绘本,看见的是:太阳初升时,小女孩儿走到草地上,看见蚱蜢正在吃早餐,就对蚱蜢说:“和我一起玩好吗?”还伸手想去抓蚱蜢,吓得它马上跳开了。接下来,小女孩陆续看见了青蛙、乌龟、松鼠等小动物,仍然要它们和她一起玩,还屡屡动手去抓,这种举动当然吓跑了所有小动物。接连碰壁的小女孩儿非常落寞,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什么事也不能做。没想到就在这种“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原本——遁逃的小动物一一回来了,它们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和小女孩儿静静地相处,看似保持安全距离,互不惊扰对方,其实已经形成了自然相处的模式,营造出和谐共处的氛围。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人是大自然的主宰,想要动物、植物或矿物,只要向大然尽情攫取即可;然而无度的需求,往往超过大自然的负荷,以致于环境惨遭破坏,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其实,人跟动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何与之相处,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学习的功课。而玛丽创作的这一本书,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静观聆听、和谐共处”,即安静地观察周围动物的一举一动,不惊扰,不伤害;仔细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中断,不喧闹。我们悄悄地来,再悄悄地走,享受与动物宁静相处的片刻,临走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任何一样东西,只是满怀思念与喜乐,这就是最丰富的自然之旅了。
这种静观万物的作法,不禁让人想起宋朝程颢《偶成》里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从古至今,对待万物的法则是一样的,只是有些人还没有悟出罢了。
或许是从小静观动物,玛丽对于动物有一股浓浓的疼惜,把它们当做伙伴一样嬉戏,当做朋友一样相处,这份情意不但在本书中表露无遗,也在她的其他作品中屡有显现。例如《在森林里》,小男孩儿在森林里遇到了狮子、灰熊、袋鼠等动物,和它们一起野餐,玩丢手帕以及躲猫猫,就像和朋友玩耍一般。《森林大会))中,小男孩儿和森林里的小动物互相比绝活,这不正如同和朋友一块儿比较较吗?此外,玛丽通过多年观察动物所得,将每一只动物描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更增加了绘本的可读性。我们可以说,她绝对是动物的最佳代言人。
作者简介: 玛丽·荷·艾斯(Marie Hall Ets),1895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自幼喜欢涂鸦,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便和大人一起在绘画教室作画。长大后就读于劳伦斯学院和纽约美术学校,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
1917年,艾斯和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罗吉结婚。两个星期后,丈夫应征入伍,翌年战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玛丽·荷·艾斯放弃了绘画,一边从事儿童福利事业,一边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并获得学位。1921年,她受红十字会派遣远赴捷克继续儿童福利工作,却因医疗事故导致健康受损,次年回国。1930年,艾斯再婚,但是不幸再次降临,她的第二任丈夫与病魔斗争了近十年,最终不治而亡。1944年,玛丽·荷·艾斯返回纽约,重拾画笔,全心投入图画书的创作。玛丽·荷·艾斯一生共出版了二十一本图画书,其中《在森林里》(In the Forest)、《老鼠安东尼·乌先生》(Mr. T. W. Anthony Woo)、《和我一起玩》(Play With Me)、《宾尼先生的赛马》(Mr. Penny’s Race Horse)、《像我平常那样》(Just Me)分别获得1945年、1952年、1956年、1957年和1966-='r-的凯迪克银奖,另外,《还有九天圣诞节》(Nine Days to Christmas)荣获1966年凯迪克金奖。
玛丽.荷·艾斯的作品以简单隽永见长,常表现她对动物的热爱及与大自然的深刻交流。她被美国图画书界誉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树立了图画书典范的作家之一。
即使人类的童年无休无止,一个人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即使在童年里,也不是每一天都能过成狂欢节,每一次都能成为灯光下的焦点。不苛求永远,我们只希望此时此刻的孩子能够在梦想中恣意地快乐着。
一开始,作者就利用对立的图文关系制造反讽的效果:上学前的奥莉薇兴致勃勃地给两个小弟弟做早餐,“她帮了妈妈好大一个忙。”画面上却是狼藉一片的厨房和若无其事走出去的主人公。孩子们以游戏般的激情来参与成年人的家务,最后留下的那个烂摊子谁来收拾呢?“妈妈!”似乎能听到孩子在门后得意的窃笑。故事也在此时向我们正式宣告了它滑稽的气质。
接着,在奥莉薇的卧室里,墙上贴的是被誉为“世界第一夫人”的埃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拥有女性少有的独立、冷静与豁达)的照片。照片的纪实风格与故事的虚构性相交,衬出天真底子上的某种郑重与执着——我们对奥莉薇的自我写照已了然于心,接下来的校服改良就完全在意料之中。哪个孩子能忍受这炭灰般无趣的生活?鲜红的蝴蝶结、头盔、背包和条纹衫一下子就调和了灰黑的底色,在必要的规矩之内生出盎然的意趣,带着主人公在滑轮车上飞驰而去。吃饭、穿衣、去上学……这些看似啰啰唆唆的铺垫都是为了成就之后的舞台和灯光。
是的,面对观众,奥莉薇从来都容光焕发,但你要看到,给孩子一次讲述的机会,让教室变成舞台,那可是成人仁慈的创造。孩子随即的创造便不再拘泥于黑底子上的点点缀缀,而是哗地一下抖出一顶鲑鱼红的大帐篷,顶上旗帜般飘扬的“马戏团”这个词和意象带着往昔的喧闹与昂扬,让故事一下子恣意、磅礴起来。要让自己在故事里绽放,就得先让别人凋谢。嗯,让他们都得中耳炎去好了。然后是古希腊戏剧中的“机械降神”法——天降英雄,以此达成简单而圆满的叙事,却丝毫不显露此种模式的僵硬与尴尬,因为降落的是一头小猪,故事怎能不俏皮起来?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火中以音乐抚慰人心的故事。
男人都去参战了,陷入围城困境的妇孺老少,食物不足,缺水缺电,度日如年。星期三救济车的出现,成为人们唯一相聚交谈的场合,点燃了他们心中微亮的希望。
述说这故事的小女孩儿不满大人之间的战争,她无时无刻不愤怒,但也只能苦中作乐,自我调节。她和其他孩子有时在走廊上奔跑、吵闹,捉弄不甚合群的邻居大提琴家欧先生。从父亲口中,她知道,他曾有过辉煌的往昔,身边拥有一把“最好的大提琴”。它的每一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做得出来。
我们知道,有一类儿童文学作品一开始时,故事中的主角需要逐渐认识——现实中孩子也往往对成人有某种误会,随着了解的加深才逐渐化解。正如这篇故事里最初小女孩儿认为欧先生孤傲、不合群。然而,当配给卡车惨遭炸毁,人们陷入集体性伤痛时,欧先生挺身而出,在星期三的下午出现在广场上,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音乐,给大家带来勇气和力量,小女孩儿渐渐对欧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欧先生以自己的平静和勇气安抚了战争中的人们。大提琴家演奏巴赫的音乐时,充满力量的音乐,沉稳有力的节拍使得困顿的人们不再那么愤怒,不再那么害怕。他在炮弹的威胁中,依然公开演奏,展现了勇气、才艺和骄傲;同时,也使自己的音乐演奏生涯再创高峰。在大提琴毁于炮火后,他又取出口琴,继续演奏,显示出在战乱中为众人挺身而出的气度。欧先生专注陶醉的模样,举手投足挥洒自如的气质,加上大提琴家优雅的外型,大提琴丰姿绰约的曲线,形成了人琴合一的感人画面。
作者借故事中小女孩儿的叙述,以诗意的文字刻画出遭受战火蹂躏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许部分读者不太能理解这些,如“这琴声就像救济车带给我们的东西一样,能支撑我们活下去。”但想必在战火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深意。此外,绘者也功不可没。他细心揣摩作者极欲传达的内涵,以柔和明亮色调的水彩插画,成功地捕捉了围城中人们的起伏情绪和生活的细节。
《大家来听音乐会》这本图画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艳丽温暖的色彩,勾勒出各种乐器特别的造型,加上简练的文字、清楚的形容,这些乐器的形象更深刻地印在孩子心中。不过,这绝对不只是一本乐器图鉴,作者很幽默地以每一位演奏者特别的造型、体态及服装,和他所演奏的乐器在造型上相互配合呼应,一方面增加趣味,一方面加深印象,例如:圆号由矮矮胖胖的绅士演奏,大提琴的演奏者穿着条纹装,身上一条一条的花纹,与琴弦呼应着。拉小提琴的是一位穿礼服的酷哥,看看他浪漫的金发,似乎暗示着琴声的委婉多情。
以语言文字来形容造型与色彩是很难的,以语言文字来形容声音更难,但是在这本图画书里,文字作者对声音的形容却十分巧妙、传神,比如小提琴的声音是“又细又高,好像飘在空中的细丝带”。单簧管的声音是“好像你闭着嘴巴哼歌那样”。低音管“是个爱跳舞的小丑,常常发出顽皮的低音”,怪不得画家让一位鼻尖红红、头顶秃秃的,还结了一个大花领带的人来吹奏着。
除了安排几只动作调皮的猫、狗和老鼠串场,让气氛更加活泼外,整本书的文字,和背景紧密呼应,排列得非常有律动感,是一本图画和文字都深具音乐味、而且处处隐藏着调皮趣味的图画书。
和孩子一起看完这本书之后,找个机会带他到乐器行走走吧!当然,能够带他参加音乐会就更理想了。
在历史的舞台讲述生命的故事!
地球诞生以来,生命如何诞生,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本书以五幕剧的形式娓娓讲述生命发展的历程,语言充满诗意,结构活泼新颖。美国绘本大师伯顿花了八年心血的最后一部巨著。
序幕
第一场我们的星系——银河系
第二场我们的太阳和它的行星
第三场我们的地球和月亮
第四场最早的岩石——岩浆岩
第五场变质岩的成因
第六场沉积岩的形成
第一幕 古生代
第一场寒武纪海洋里的生命
第二场奥陶纪浅海中的生命
第三场志留纪海岸边的生命
第四场泥盆纪陆地上的生命
第五场石炭纪沼泽中的生命
第六场二叠纪沙漠里的生命
第二幕 中生代
第一场三叠纪江河边的生命
第二场侏罗纪湿地上的生命
第三场白垩纪海洋湖泊间的生命
第四场白垩纪山地上的生命
第三幕新生代
第一场始新世森林里的生命
第二场渐新世低地上的生命
第三场中新世草原上的生命
第四场上新世群山之间的生命
第五场冰川期的生命
第四幕 全新世
第一场史前人类的生活
第二场历史上人类的生活
第三场新大陆上早期拓荒者的生活
第四场美国的农业黄金时代
第五场农场的荒废
第五幕延续到今天的全新世
第一场夏季的生命
第二场去年的秋天
第三场同一年的冬天
第四场早春的生命
第五场一个春天的早晨
第六场同一天的下午
第七场这一天的夜晚
第八场全新一天的黎明
闭幕词
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然后她吞下蜘蛛去逮苍蝇、吞下鸟儿去捉蜘蛛、吞下猫去抓鸟儿、吞下狗去咬猫、吞下奶牛去追狗,最后吞下一匹马——她撑死了!
这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民谣,可是谁也不知老婆婆肚子里的情况是怎样的,西姆斯?塔贝克用不断变大的洞洞,展现了生动跳跃的视觉效果,新鲜有趣!他还用撕纸拼贴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融入故事中,又添了一份独到的艺术巧思!
故事结构循环往复,语言富于韵律节奏,让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节简单又夸张,充满了来自民间的诙谐和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无厘头式幽默!